close

 


台灣非營利組織的開創與韌性     【亞洲經濟通訊社記者 / 張俊明特稿】


舒本華曾說過:「所有偉大的觀念都要經過三個階段:在第一個階段,它們被當成笑柄。在第二個階段則遭受到強烈的反對與抵制。到了第三個階段才被大眾認定是真理。


非營利組織的投入及參與有以興趣、使命或是信仰為動機,其目的多以造福人群,在造福人群的理念中,每一個非營利組織都各有自我的願景,而這個願景的追求與實現過程中,誠如舒本華所言,從一個被人認為是理想空談,在經歷過實現的努力與演變之後,逐漸被大眾所認同,並成為大眾所認定接受的真理與趨勢,十幾年前台灣街頭四處可見抽煙者吞雲吐霧,董氏基金會提倡公共場所不吸煙;拒絕二手煙等口號行動,被多數人視為空談笑柄,時至今日,禁煙行動不僅獲得廣大社會民眾的呼應支持,亦促成政府制定煙害防治法的實行與落實。


有關「非營利組織」的定義眾說紛紜,不論從經濟學觀點的市場、政府失靈論,或從近因的四大危機、兩大革命,甚至其它政治學觀點、社會學觀點等,非營利組織的興起不外乎反應時代的需求與公民社會意識的潮流。台灣在民主轉型後,隨著威權社會的解放與言論、結社自由意識的抬頭,倡導各種服務與使命的非營利組織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與發展,2000年政黨輪替後,台灣社會又邁向了民主化的新里程,亦開啟與促進公民社會理念的落實,包括公民意識、環保生態、社區生活等公共議題,融入了民眾的生活圈,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。


另一方面,政府治理在民營化政策中,也促進非營利組織在使命與業務發展的新契機,政府公共業務透過契約委託非營利組織代理執行其服務,如老人安養、經營托育、身障服務、就業訓練等等,民營化的過程充分利用與非營利組織的合作,來滿足社會、民眾的各種需求,從而實現公共利益。


在追求造福人群的理念中,回顧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發展過程,一群群充滿理念與使命的勇者,在堅持信念、不畏挫折,步履闌珊、奉獻努力,最後獲得接受認同,台灣正進入多元化的社會,有更多的衝擊與挑戰在改變每一個現狀,政府的功能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限制與問題,台灣族群的開創力與韌性,亦反映在非營利組織的崛起與發展,更意味著台灣社會改革與進步的新契機。


文章引用網址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iMHU766bABo9tU9cx5PM5_w-/article?mid=1053&prev=1037&next=1052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vivian 的頭像
    vivian

    若有所思

    viv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