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遠見雜誌】第251期 | |
從人才到產業 全新金飯碗 | |
把生命禁忌轉為生命關懷 殯葬業由以前禁忌變為競爭力,禮儀師以關懷者角色出現,工作24小時隨時待命,還要當起禮俗解說員,超人的工作負擔,讓年薪輕鬆破百萬。 禮儀師是台灣殯葬業改革的「樣板標誌」,瞬間從「俚俗人物」移動到「高尚職業」,是親密經濟年代裡最讓人耳目一新的。 2002年立法院通過「殯葬管理條例」,是台灣殯葬禮俗邁向精緻化、規範化的第一步。 再加上龍巖人本、國寶、金寶山等殯葬業品牌公司經營走向專業化,殯葬業不僅已經扭轉過去黑道曾經介入、不專業的形象,也讓俗稱「土公仔」的腳色,賦予一個閃亮的新名稱「禮儀師」。 購買生前契約的民眾,在殯葬公司接獲民眾親人驟逝的那一刻起,禮儀師就以關懷者角色出現,不只安慰喪家的悲傷,還會一一說明多數人感到神祕且不熟悉的規矩,協助家屬追思逝者,度過難關。 社會地位提升,角色關懷又助人,光鮮外表,年薪動輒百萬,即使必須天天在悲傷的環境中工作,接觸社會最忌諱的死亡,但禮儀師仍讓社會新鮮人趨之若鶩。 禮儀師以企業裡的「人才端」姿態,戲劇化扭轉整個台灣殯葬文化態勢,內政部甚至於視禮儀師證照化為第二波改革的重點。 工作24小時待命,還要當起解說員 1977年生的李梓陽,南亞工專土木建築科畢業,進入殯葬禮儀師行業三年,因為態度親切、很能給人安全感,有些人辦完喪事後仍會與他聯絡,甚至有人想當媒婆,為他介紹好對象。 「助人者是最辛苦、也是最快樂的人,用這句話形容禮儀師的工作最貼切不過,」李梓陽說,死亡像竊賊一樣,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來,所以他必須24小時機動出勤,「手機得隨時注意不能沒電,還要有隨時找時間補眠、充電的能力。」 李梓陽說,台灣民眾對於葬禮的觀念愈來愈開放,所以禮儀師要「眼觀四面,耳聽八方」,若家屬有定見就盡力配合,若遇到漫無頭緒的喪家,就得從最傳統的禮俗解說起,禮儀師此時也成為殯葬知識的解說者。 「例如喪事期間不能到別人家裡,免得觸楣頭;到出殯為止,戴重孝者不能理髮、刮鬍,」他說,但現代人生活太過忙碌,習慣一切從簡,對於這些傳統忌諱,禮儀師通常也會建議喪家可以不必完全遵照這些禮俗。 感同身受、注重細節是重要特質 要如何做個好禮儀師呢?「感同身受」是最重要的職業特質。倘若家中有阿嬤過世,最哀傷的莫過於阿公,在這個時候「放細心思、注重細節」就變得很重要,僅僅是下車時攙扶一下老阿公,都會讓家屬得到莫大支持。 對於人情事故,禮儀師也必須很圓融。殯葬場合往往十分忙亂,所有人性最脆弱與醜陋的一面,在辦喪事時也都可能會現形,例如兄弟就在靈堂前爭家產的例子也不少。 此時若碰到家屬在葬禮中為了爭家產或意見不合而大打出手時,禮儀師絕對不能直接介入,請親戚勸架最為恰當。 不過,在禮儀師高薪的光鮮外表背後,卻也有極辛苦的一面。李梓陽說,這一行最大的挑戰是要長期接觸悲傷的人,但又要能保持好EQ、好心情,並提供關懷。 「只想賺錢在這一行是做不久的,」他說,人難免會有疲憊,所以「回訓」、時時提醒禮儀師「熱情與初衷」十分重要。 用人有三高,培訓過程像訓練超人 另外,這也是一個「超人」的辛苦工作。龍巖人本服務公司禮儀服務部副總經理馮佳莉就說,禮儀師的訓練過程其實就像訓練超人一樣。首要條件是男生身高要170公分以上,女生160公分以上,學歷最好大專以上,體力要好,工作靈活度高,需要24小時待命,還要能全省趴趴走。 「根本像魔鬼訓練營,」經歷過全套訓練過程的李梓陽就形容,包括禮俗課、儀態訓練、經驗傳承,甚至每天都要長跑、伏地挺身、仰臥起坐訓練體力。 關於年齡限制,因台灣中年轉業者眾,最近龍巖人本已將門檻從「28歲到35歲」放寬為「28歲到45歲」,高中數學老師、外商公司經理、高階軍官轉業者十分常見。 馮佳莉說,由於嚮往者多,這一行又沒本科系,所以面試特別重要,透過公司內部各部門主管以對談方式篩選,錄取率僅一成,兩年受訓期過後,只有五成能真正成為禮儀師。 做這行最大的成就感又是什麼?趕著赴下一場告別式的李梓陽側頭想了想才說,「賦予儀式故事性。」當家屬為遺體蓋上棉被時,輕輕提醒家屬一句,「說出口,告訴爸爸,蓋上布是為了讓你感到安全」,那一刻,生死之間突然有了對話,也讓這個工作凸顯出最珍貴的價值。 |
- Mar 02 Sun 2008 20:40
從人才到產業 全新金飯碗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